介紹:

魚的種類很多,世界海洋中至少有 350多種。鯊魚,在古代叫作鮫、鮫鯊、沙魚,是海洋中的龐然大物,所以號稱“海中狼”。鯊魚食肉成性,凶猛异常,連“海中之王”鯨魚見了它也得退避三舍。它那食餌時的貪婪凶殘本性,給人們留下了可怕的形象。因此,一提起鯊魚,人們往往會有談虎色變之感。鯊魚捕捉食物更比老虎高出一籌,它可充分利用自己獨特的嗅覺,探測食物存在的方向和位置,而老虎只是用眼睛和鼻子尋找食物。

奇特的嗅覺

根據化石考察和科學家推算得知,鯊魚在地上生活了約1·8億年,它早在3億多年前就已經存在,至今外形都沒有多大改變,說明它的生存能力極强。但它性格極爲凶猛,難怪人們對它存有較大的偏見,認爲它是那麽的原始和愚苯,其實,鯊魚不但具有高度發達的腦子,能借助電磁場導航,能將資訊儲存在大腦的中心部位,而且可直接把資訊發送到運動神經系統;幷且憑藉敏感的嗅覺維持全部生命活動。因此,嗅覺對鯊魚更顯得十分重要而神奇莫測。

鯊魚在海水中對氣味特別敏感,尤其對血腥味,傷病的魚類不規則的游弋所發出的低頻率振動或者少量出血,都可以把它從遠處招來,甚至能超過陸地狗的嗅覺。它可以嗅出水中1ppm(百萬分之一)濃度的血肉腥昧來。日本科學家研究發現,在 1萬噸的海水中即使僅溶解 1克氨基酸,鯊魚也能覺察出氣味而聚集在一起。如雌鯊魚臨分娩過後,即使在大海裏漫游千里之後,又能沿著氣味逆游回到它的出生地生活。 1米長的鯊魚,其鼻腔中密布嗅覺神經末梢的面積可達4842平方厘米,如5—7米長的噬人鯊,其靈敏的嗅覺可嗅數公里外的受傷人和海洋動物的血腥味。

更有趣的是鯊魚還能根據各種氣味來判別自己的孩子,區別敵人和朋友,使自己經常保持與群體的聯繫,幷能雌雄鯊魚相約去産卵和排精。由于鯊魚的嗅覺極爲靈敏,非常容易地嗅出它們害怕或厭惡的氣味。在海水中含量爲 800億分之一的一種人體分泌物——左旋羥基丙氨酸的氣味,鯊魚也可嗅出來。據說曾經有一位釣鯊能手,在後來釣鯊當中,鯊魚總是不上他的鈎,而在同一漁場的其他漁民反而釣的鯊魚多。鯊魚爲什麽害怕這位釣鯊能

手呢?經魚類學家研究發現,那位釣鯊能手曾得過皮膚病,因此留在釣竿上的指紋中含有這種左旋羥基丙氨酸較爲豐富。鯊魚聞到了此種氣味,對他自然而然地要退避,不上鈎的道理就在此因。



●獨特的牙齒

人們知道,鯊魚在海洋生物中有它許多獨特的生態。除了上述它的靈敏嗅覺和很少生病死亡外��而鯊魚的牙齒結構又是它的另一個獨特生態之一。凡是熟悉鯊魚的人都知道,它的牙齒像一把鋒利的尖刀,能輕而易舉地咬斷像手指般粗的電纜。如魔鬼鯊,有著長而尖的鼻吻以及銳利的牙齒。不同種類的鯊魚,它的牙齒大小、形狀和功能幾乎都不相同。因此,魚類學家只要從鯊魚牙齒的形狀和大小,就能判別出它是屬于哪個目、屬、科。

令人驚訝的是鯊魚的牙齒不是像海洋裏其他動物那樣恒固的一排,而是具有5—6排,除最外排的牙齒才是真正起到牙齒的功能外,其餘幾排都是“仰臥”著爲備用,就好像屋頂上的瓦片一樣彼此複蓋著,一旦在最外一層的牙齒發生一個脫落時,而在裏面一排的牙齒馬上就會向前面移動,用來補足取代脫落牙齒的空穴位置。同時,鯊魚在生長過程中較大的牙齒還要不斷取代小牙齒。因此,鯊魚在一生中常常要更換數以萬計的牙齒。據統計,一條鯊魚,在10年以內竟要換掉 2萬餘隻牙齒。它的牙齒不僅强勁而有力,而且鋒利無比。例如,有些鯊魚的牙齒長的利如剃刀,它就可以用來切割食物;有的牙齒生成鋸齒狀,可以用來撕扯食物;還有的牙齒呈扁平臼狀,它就可以用來壓碎食物外殼和骨頭等。好像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把鯊魚的牙齒用作刮鬍子的工具。但可怕的是它在相互搶食時,鯊魚常常就會不分青紅皂白,甚至連自己親生的孩子——鯊仔,也不放過,吃得一乾二淨;當一條鯊魚爲其他鯊魚所誤傷而掙扎的時候,這頭傷鯊就該倒楣了,其他同宗族的兄弟也同樣會群起而攻之,直至完全吞食完畢爲止;還有更加恐怖的是鯊魚由于是胎生的,一胎可産10餘條鯊仔,最高可達80餘條之多,這些鯊仔在娘胎裏竟也互相殘殺,人們曾在大西洋海岸發現在一種虎鯊的肚子裏,作了解剖得出這一結論:娘胎却成了戰場,這在任何動物中都是未曾見過的先例。

鯊魚之所以如此更換牙齒,既與它殘暴凶猛、厮殺成性有關,又與它的牙齒形不同分不開。因爲鯊魚的咬食力可以說是在海洋所有動物中最强有力的。曾有人用金屬咬力器藏在魚餌中,用來測定一條體長 8英尺鯊魚的咬食力大小,經測定結果得知其咬食壓力每平方英寸高達18噸。所以有些商輪在航海的日記上曾記載過輪船推進器被鯊魚咬彎、船體被鯊魚咬個破洞的事故,這也就不是什麽奇怪的事了。鯊魚牙齒的形狀很奇特。例如噬人鯊的牙齒邊緣具有細鋸齒,呈三角形;大青鯊的牙齒則大而尖利;而鯨鯊雖軀體龐大,但它的牙齒却是短細如針;錐齒鯊的牙齒是呈錐狀且長而尖;長尾鯊的牙齒則是扁平的呈角狀;姥鯊的牙齒既細小而又多似米粒;虎鯊的牙齒寬大呈臼狀等等。鯊魚的牙齒形狀之所以繁多,這就象上述所說的與其生態食性是極爲密切相關的。

參考資料 http://www.scsio.ac.cn/infoView.aspx?id=2703&cid=25
本文引用自: 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206100406543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王秉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