鯊魚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人類!!


台灣捕鯊漁業史 追溯至日據時代


Image以前很少人注意到宜蘭南方澳漁港,還保有一種從日據時代流傳至今的古老行業-「捕鯊」。翻開台灣的捕鯊漁業史,才知道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,那時候鯊魚的漁貨量還曾經佔有水產物第一位的寶座,從蘇澳到屏東的沿近海域以及東北部的外海,都是漁民主要的作業漁場,而宜蘭的南方澳漁港和台東的成功漁港,更是專業捕鯊的箇中翹楚。


捉鯊魚所採用的漁法,是所謂的延繩釣法,這樣的設備動輒要花費上百萬的台幣,基本上無論是鯊魚, 旗魚, 鮪魚或鬼頭刀,都可以利用延繩釣法來進行捕撈,在南方澳有專門只捉鯊魚的捕鯊船,也有季節性捕鯊的船隻,這些沿近海漁業所捉的鯊魚,卻只佔了鯊魚總產量的15%,其中有85%是由遠洋漁船在捕鮪魚等其他魚類時意外捕獲的,也就是所謂的「混獲」,直至近十年來,台灣鯊魚的總捕獲量每年仍在四萬到七萬公噸之間,雖然我們不是捕鯊最多的國家,但是卻也名列全球前五名,這樣的排名,已經足以讓國際地位不明的台灣倍感壓力。


尤其在鯊魚保育觀念興起之後,保育團體甚至將矛頭指向,台灣沿近海的捕鯊漁民,究竟為什麼這個走過歷史的傳統漁業,會到今日才引發鯊魚保護與獵捕的質疑,或許該從中國人五千年飲食文化及其轉變談起。


食補風潮盛行 「魚翅」身價水漲船高


Image在中國古老的藥材文獻中,記載著千奇百怪的動物榜單,清朝慈禧太后年代引進宮廷的養生御膳-魚翅,自然是榜上有名,而百年後的今天,在美食主義的助長下,魚翅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民間熱門的高檔食品,「上翅一斤一萬二千元」在迪化街的南北乾貨中,見到這樣的驚人的天價。


由於從新鮮的鯊魚鰭變成乾魚翅成品,需要經過繁複的加工過程,這也是市面上販售的魚翅,動輒上千、上萬台幣的原因之一,而高雄縣茄萣鄉正是國內魚翅加工的大本營,這裡除了供應台灣本島這個高居世界第二的魚翅消費市場之外,也外銷到國外,其中香港是最大的買家。


以前這些魚翅加工廠,主要收購來自高雄港的遠洋漁獲,現在卻轉而由美洲等地進口冷凍魚翅,再製成乾魚翅銷往亞洲國家,如今魚翅的賣價雖然比以往高出許多,但是經營魚翅加工廠有26年之久的吳老闆,卻大嘆生意難做。「以前剛開始時成本一斤才25元,現在不同了,幾百元幾千元。」「以前人少,東西出產多,所以便宜,現在人多,又人人吃的起,魚翅都不夠吃啦,愈少愈貴。」看著工廠內堆的像小山一樣高的冷凍魚翅,看著員工們人手一魚翅忙碌的工作,反問老闆會不會擔心有一天貨源沒有了,老闆不太篤定的說:「應該不會吧!海這麼大,應該不會斷啦!」


然而不論是因為魚翅的需求量大幅增���,導致供不應求,還是物以稀為貴的價值觀作祟,導致魚翅價格水漲船高?鯊魚捕獲量不斷持續遞減,確是不爭的事實。


鯊魚數量減少 國際保育聲浪四起


Image「過去連捉什麼鯊魚都不知道,哪一種消失了也不知道。」海洋大學漁科系劉光明教授感慨的說,以前在官方的資料裡,鯊魚只分大鯊和小鯊,慢慢的從漁民捕獲的鯊魚中,才建立了基本的資料庫,從事鯊魚調查20多年以來,南方澳的魚市場一直是國內鯊魚研究的基地,但是現在每次來到南方澳魚市場,最大的感觸卻是漁獲量一年不如一年,「民國60幾年,我們還是學生的時候,來這裡通常鯊魚好幾排,從魚市場這頭排到那頭,下午三點開始拍賣,到了晚上九點、十點還燈火通明,現在可能一個小時,甚至半個小時拍賣就結束了。」


不是只有台灣才面臨這樣的處境,1994年國際間就已經開始注意到鯊魚資源保育的問題,在1999年的時候,聯合國FAO就出爐了一份鯊魚管理及保育的草案,目的是希望全世界有利用鯊魚的國家,能對自己國內的鯊魚業做適當的管理,然而對鯊魚利用程度較高的多屬亞洲國家,其中又首推中國人的魚翅文化,根據國外保育團體的估計,去年光由香港轉口到其他地區的鯊魚鰭就有將近六千噸,也就是說有兩千萬隻鯊魚因此遭到捕殺。


Image而最讓保育團體無法忍受的是,有些遠洋漁船在捕獲鯊魚之後,竟然只割下價值較高的魚鰭,而活生生的將魚體丟回大海,海上殘忍的鯊戮戰場,海底橫屍遍野的鯊魚墳場,陸陸續續在媒體曝光之後,國際上掀起了一波禁獵鯊魚鰭的浪潮。


由於魚翅並不屬於生活必需品,甚至可歸類為高級奢侈品,再加上只獵魚鰭將造成鯊魚資源量過渡捕撈,因此從宗教慈悲的觀點和生態保育的理念,更衍生出拒吃魚翅的行動,就在這樣的情勢下,捕鯊量高居全球前五名,魚翅消費市場高居世界第二的台灣,自然也成為被指責的焦點,而以捕鯊為主要收入的近海延繩釣漁民,更不免受到不小的衝擊。


「漁業署有特別指示,捉鯊魚絕對不能只割鰭,要整尾拿回來,我們以往就這樣,現在還是這樣,對我們來說整尾的是寶,外國人不瞭解台灣漁民的作業習慣。」南方澳漁會的理事長無力的回答這個很多記者問過的問題,而在一旁整理漁獲的專業捕鯊船船長,卻忍不住憤憤的提出抗議:「鯊魚已經很不好捕了,現在魚翅價格又跌了一半,政府要我們漁民如何生活。」


海中霸王 面臨生存危機


其實台灣沿近海的漁民,對於鯊魚的利用方式,幾乎是從皮到骨全魚利用,實際上捕鯊問題比較嚴重的是在公海上,尤其是各國釣鮪魚的遠洋漁船,根據估計一艘漁船每年大約會捕到40幾噸的鯊魚混獲,在海上作業許久的遠洋漁船往往容納的空間有限,有時一些鯊魚賣的價錢還不足運費,因此許多漁民就鋌而走險將魚肉拋棄,只留價錢最高的魚翅,「這個不是我們台灣的問題,全世界都這個樣子」莊守正教授無奈的表示,「現在不是說割不割魚翅的問題,應該是怎麼讓鯊魚不會被捕到,防止被混獲捉到。」另一位陳哲聰教授則提出一種積極的作法,就像南非、澳大利亞,有嘗試利用超音波發出一些頻率,讓鯊魚不要靠近,以減少鯊魚的混獲,雖然還在實驗階段,但是卻也是一種起死回升的希望。


Image原本鯊魚是海中的霸王,在海洋生態系中,屬於頂級的掠食者,除了大型的鯨類,幾乎沒有天敵,如今落到如此局面,說穿了還是人們「捉過頭了」,鯊魚是一種成長很慢的動物,成熟的年齡也比較晚,再加上生殖能力又比其他魚類低許多,一旦族群數量減少,資源量很可能就此一蹶不振,縱使漁民心中最愛的不是鯊魚,但是當其他魚類愈來愈少之後,體積較大的鯊魚,自然成為漁民另一種漁獲目標,像鯨鯊就是實例之一。


我們來到南方澳漁港的這一天,魚市場內就因為一艘返航的漁船,捕獲了四隻鯨鯊而熱鬧非凡,肉質細如豆腐的鯨鯊,又名「豆腐鯊」,由於動作遲緩,個性溫馴,因此漁民們又給它取了一個「大憨鯊」的綽號,鯨鯊是地球上體積最大的魚類,也是目前叫價最高的鯊魚,更是即將列入保育類的鯊魚種類。「以前沒人在吃這種魚啦!早期鏢到豆腐鯊都拿去填海,現在不一樣了,豆腐鯊的肉一斤差不多300-400元,雖然這四隻還是小鯊,但每隻都在八百斤以上耶!」老船長難掩心中的喜悅興奮的告訴我們,在這個小漁港裡捕到豆腐鯊可是件大事,不過一旁的船長夫人則憂心的說:「如果豆腐鯊以後列入保育類,就不能再捉了。」在這一喜一憂之間,卻也明白顯示鯊魚保育及利用之間的矛盾與衝突。


其實鯊魚的管理真的很難,因為牠是一種跨國高度洄游性的生物,極需要國際間的保育合作,有學者建議以區域管理的方式,限制捕撈留給鯊魚一個緩衝期,而另一種想法則是採取季節性的捕撈,當適逢鯊魚的生殖期時,就停止作業,還給其一個生息繁衍的空間,也有學者表示可採取總量管制,每年只准捕捉一定的漁獲量,聽起來似乎理想與現實,還有一段遙遠的距離,但是中研院的邵廣昭教授,卻給大家一個頗富哲學的想法,「一旦列入IUCN裡面瀕危的保育魚種的話,那麼全世界都不准捉了,台灣一定要乖乖的跟著這個政策,如果是這樣,對漁民造成的衝擊就更大了,一下子成禁抓沒有緩衝期,更沒有辦法去調適。」


這一天南方澳的捕鯊船,依舊如往常般定時出港回港,只不過漁船愈開愈遠,魚鉤愈下愈深,捕到的鯊魚卻愈來愈小,也愈來愈少,或許有一天政府將不得不採取保育性的限制捕撈,希望屆時我們不但能給予古老的生物-鯊魚,繼續生活在海洋中的權利,也能為安分守己的討海人找回另一片天空。

參考資料 http://hk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?qid=7007070200895
本文出自: http://hk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7007120500618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王秉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