鯊魚的祖先:鯊魚在地球上生存了大約3億5千萬年到4億年之間,比恐龍都來得久遠,但在近 1億年間則變化不大。鯊魚的始祖具有利齒和背刺,表皮上的盾鱗比軟骨更易形成化石。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的鯊魚是裂口鯊(於美國俄亥俄州的古生代地層發現),擅長游泳及捕獵,身長有2公尺,背刺前長有2個背鰭,尾形對稱,骨骼則不對稱,牙齒呈磨平狀,無法再生,與現代的鯊魚差異甚大,當時也有小型鯊的存在,但是由於牠們敏捷的速度,往往使牠們在當時的巨魚環伺下,仍能存活至今...和人類歷史最近的大白鯊祖先化石(6500萬年前),長約13公尺,牙齒約有一個手掌大。

世界上約有380種鯊魚,共分八目三十科,約有27種會攻擊人類,12種可能會攻擊人類,還有12種因為體型和習性的關係,可能具有危險性,出現於台灣地區附近海域者約90種。並非每種鯊魚都呈流線型,琵琶鮫的身體呈扁平,虎鯊的頭部為鈍形,竹鯊的身體為長型。鯊魚八目中包括了六鰓形目、鼠鯊形目、真鯊形目、虎鯊形目、扁鯊形目、鬚鯊形目、角鯊形目、鋸鯊形目。其中真鯊形目和角鯊形目就佔了全部種的77﹪,真鯊形目獨佔56﹪。





中文名稱:鯊魚



英文名稱:shark



體型:鯊魚的體長小至6寸,大至18公尺。最大的鯊魚是鯨鯊,全長約有18公尺,最長可達60公尺,重達40000公斤,但是牠的牙齒是鯊魚中最小的,所以牠們吃浮游生物維生。最小的鯊魚是侏儒角鯊,長約6-8寸,重不到1磅。不過半數種類的鯊魚都不超過1公尺。最大的獵食性鯊魚則是大白鯊,可一口氣吞下整隻海豹。

很多鯊魚的口中都有成排的利齒,只要前排的牙齒脫落或磨碎,後排便會補上,有的一次只替換一、兩顆,其中角鯊和棘角鯊則會更換整排牙齒。替換的新牙會比舊牙來得巨大,而且是由牙齦長出(硬骨魚的牙齒附著在雙顎上),慢慢向前移動,直到磨損為止。據估計,鯊魚一生要換掉上千顆牙齒。鯊魚的齒式可歸納出不同類型:切、拔、攫、咬。海底鯊因食物多樣而齒形也多樣,遠洋鯊和深海鯊因食物變化不大而少了咬的齒式。

鯊魚的皮膚非常粗糙,佈滿許多齒狀突起(盾鱗),是由一個髓腔上覆象牙質構成,外面再包一層琺瑯質。盾鱗的形狀因種類而異,也是分類的依據之一。大多數種類的盾鱗是連續鋪排的。隨著年齡增長,盾鱗會脫落,新的盾鱗會跟著變大。盾鱗的是順著身體方向排列,並吸附一層水膜,以減少水流阻力。一般來說,母鯊的皮膚比雄鯊來得厚。以全身重量比例來看,有些鯊魚腦部的重量和鳥類或哺乳類差不多。

骨骼全為軟骨構成。在身體兩側,頭的後方各長有5-7個鰓裂,但是缺乏鰓蓋,所以鯊魚必須不停游泳,讓水通過鰓裂,不然會窒息而死。有的鯊魚則在眼睛後方長有呼吸孔(鰓孔),水會由孔流入,再由鰓裂排出。鬚鮫吸入海水後,會將嘴閉上,由嘴部肌肉和食道壁的收縮,使水流向腮裂。當鯊魚的嘴張開時,鰓裂會閉上,嘴關閉時則鰓裂打開。

鯊魚的腸子裡有一個相當特別的螺旋瓣,這是��種增加吸收面積的構造。這是由於鯊魚的腸子比一般脊椎動物都要來得短(與體長的比例為1:1)而演變出的結構,而螺旋瓣的形狀會因鯊魚的種類而異,螺旋的數目則多達45轉。螺旋瓣的構造都依據迴旋斜面、或在纏緊時形成大圈套住小圈的螺旋圈的原理,讓食物通過來進行消化。

鯊魚大得離譜的肝除了輔助浮潛外,還能處理吸收到的養分(脂肪、醣類和蛋白質),肝內也有膽囊幫助消化。鯊魚的腎專司排除廢物,維除血液濃度(借助含氮廢物)來進行滲透調節。

鰓孔後面的前鰭向前伸出,不易彎曲,主要是用來導航,不能像硬骨魚般收攏。尾形呈歪形(上長下短),上葉直接由脊柱支撐,不僅增加靈活度,也提供上升的力量。由於鰭和尾的配合,使得鯊魚的游速比一般魚類要快。根據記錄,大白鯊曾經在三天內以時速3公里的速度游了200公里遠,發動攻擊時,瞬間時速可達 25公里。

生活環境:鯊魚主要棲息於海洋,只有少數幾種會棲息或游入內陸水域。大部份喜歡熱帶區域,不過也有例外。整個海洋從海濱到深海都有鯊魚分佈,不過大部份喜歡在海平面200公尺深的範圍。有的鯊魚還棲息在海床上,如虎鯊、眼斑狗鮫等,甚至可利用胸鰭在海底爬行。由於深海的溫度較穩定,鯊魚也會藉此到世界各地。

鯊魚分類:根據外在和內在的特徵來分,例如:臀鰭有無、鰭棘有無、腸內螺旋瓣的形狀等。科學家將鯊魚分成八大目。進行分類時,會先找出每種鯊魚間的相似處,將關係相近的種類歸成同群。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種類都能清楚區分,有些難界定的鯊魚便暫歸同一類。

世界上約有380種鯊魚,共分八目三十科,約有27種會攻擊人類,12種可能會攻擊人類,還有12種因為體型和習性的關係,可能具有危險性,出現於台灣地區附近海域者約90種。並非每種鯊魚都呈流線型,琵琶鮫的身體呈扁平,虎鯊的頭部為鈍形,竹鯊的身體為長型。鯊魚八目中包括了六鰓形目、鼠鯊形目、真鯊形目、虎鯊形目、扁鯊形目、鬚鯊形目、角鯊形目、鋸鯊形目。其中真鯊形目和角鯊形目就佔了全部種的77﹪,真鯊形目獨佔56﹪。



大白鯊

大白鯊是最大的海洋掠食者,牠們的體型可達 6 公尺長,1814公斤重。大白鯊分布在所有溫帶和熱帶海域,以魚類、海獅和海豹為主要食物,並且用三角狀的巨齒把獵物撕成碎片。大白鯊很少攻擊人類,在美國外海每年平均只有有一人受到大白鯊的攻擊,可見大白鯊對人類的威脅很小。大白鯊的腹部為白色,背部為黑色,行進時速每小時可達40公里,從下方及後方攻擊獵物時,甚至會躍出海面上。



角鯊

角鯊是一種身上間有褐色和黃色,並且帶有黑色圓點的鯊魚,體長91公分,頭形類似蜻蛙,是太平洋特有的鯊魚。角鯊是夜間掠食者,牠用鼻子朝著海底的方向用力地吸著,搜尋海膽、蝦子、蝸牛和蟹類。背鰭上像爪子一樣的脊椎使角鯊的掠食者害怕,轉而尋找其它獵物。雖然雌鯊每次可孵化 16 顆蛋,但在台灣則常遭到捕食。



班鬚鯊

澳洲是斑鬚鯊的原產地,經常巡游在太平洋的海岸水域和礁岩附近。斑鬚鯊依體色可分為褐色、黃色和灰色三種,可以一動也不動地躲藏在珊瑚礁附近的海底,等待獵物游近牠嘴邊呈波浪狀擺動的誘人觸鬚。魚類或甲殼類浮游生物本以為找到了可口的蠕蟲作為晚餐,卻沒想到會被一口吸入斑鬚鯊有如剃刀般銳利的牙齒。斑鬚鯊身體可達2公尺。雌斑鬚鯊在生產前每次可孵化大約 20 顆蛋。



鯨鯊

鯨鯊體長可達18公尺,體重超過 13 噸,身上帶有圓形的斑點,是海洋中體型最大的魚類。鯨鯊是赤道附近溫暖水域的大型浮游生物為主要食物,行進時張著大嘴,過濾掉不可食的生物。鯨鯊會吸入小型成群魚類,但不會對人類造成威脅。對於鯨鯊的繁殖至今仍然所知有限。



尖吻鯖鯊

尖吻鯖鯊是行進速度最快的鯊魚,其中短鰭尖吻鯖鯊的速度每小時可達96公里,躍出海面的高度可達六公尺。尖吻鯖鯊的平均身長為2公尺,體重136公斤,但曾經發現到體長3公尺,體重544公斤的尖吻鯖鯊。和大白鯊及長尾鯊一樣,尖吻鯖鯊的體溫會保持在高於周圍海水的溫度,這可幫助尖吻鯖鯊在追捕硬骨魚、海豚、烏賊和其它鯊魚時獲得更快的加速度。雖然尖吻鯖鯊結實的背部和細長彎曲的牙齒看起來非常兇猛,但一般而言,尖吻鯖鯊是不會攻擊人類的。

白頂礁鯊

白頂礁鯊 具有光滑細緻的皮膚、鼻狀鰓蓋和白色蓋狀主背鰭,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淺水域為主要活動範圍。白頂礁鯊通常在夜間掠食,喜歡潛進珊瑚礁掠食蟹類、龍蝦和硬骨魚,通常不會靠近人類。白頂礁鯊的身長可達2公尺。


以下文章來自: http://hk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7006071601042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王秉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